朱憲民
1943 年生于山東省范縣(現河南省范縣) 1963年至1968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影專業 1968年任《吉林畫報》攝影記者 1985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朱憲民攝影展” 1989 年獲“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作品獎,國際世界級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為其作品集贈言“你有一雙發現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遠向著生活” 1988年創辦《中國攝影家》雜志,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1994年中央電視臺制作并播出的《東方之子·朱憲民》專輯 1995年 “朱憲民攝影作品展”在美國舊金山展出 1996年德國埃利森匹科特藝術博物館收藏 2002 年 “朱憲民攝影作品展”法國巴黎水之堡攝影展覽館展出并全部作品收藏 2004年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特聘其為高級顧問 2005年榮獲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攝影事業終身成就獎,中央電視臺《人物》欄目播出朱憲民專輯 2006 年時代影像專題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辦館藏展 2010 年廣州嘉德舉辦“領袖·人民”收藏展 2011 年新華社主辦 “中國農民”作品收藏展,首都博物館“五十年變遷的中國”回顧館藏展 2012 年關山月美術館“四十年變遷珠三角”回顧館藏展,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榮獲終身成就獎 2013 年遼寧省博物館收藏作品,河南南陽萃文軒畫廊“黃河等你來”攝影作品收藏展 2014 年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獲特別貢獻獎,河南省檔案館收藏黃河中原攝影作品 2015 年《影像力量》中國國際攝影文化展鏡美尊得主,中國攝影名家名作收藏展在升達藝術館展出并收藏
朱憲民攝影作品精選
人民公社開大會演出文藝節目,1968年
勞動課,1968年
“中國杰出的視覺藝術家中,如果只有一個人的名字和母親河------黃河緊密相連,這個人就是朱憲民。這位黃河的兒子,用三十多年來數萬次的聚焦,把我們帶進這天下黃河。”——陳小波
邊疆女民兵,內蒙古,1969年
放學路上挖野菜的孩子,山東,1977年
“朱憲民是中國當代攝影史中具特殊地位的攝影家。他的特殊之處在于,在1940年代出生的攝影家中,少有像他這樣早在1970年代初期就在有意無意之間關注百姓日常生活,并且以樸素、自然、忠實于生活的態度,紀錄平民百姓生活的; 他是他的同輩人中能夠明確而到位地用攝影表達生命根系與情節的人。 他的特殊之處還在于,不管他的生活處境社會地位有著怎樣的變化,他仍然在攝影中保有著一種平民姿態并具有鮮明的個人視點。”——李媚
第十一屆全會后的第一個春節,山東,1979年
鄉村集鎮上的小孩,山東,1978年
奶奶和孫子,山東,1978年
“我出生在黃河邊,我是用自己的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鏡頭表現并追憶我的童年、追憶生我養我的那條大河。那時的狀態就是情感投入,抱著感恩的心態想讓別人了解我的家鄉、了解那片土地。讓人們愛我的家鄉、愛那條大河。我作品中對于人物情感的刻畫很多,那種傳統的民風民情令人記憶深刻。”——朱憲民
天安門廣場,北京,1979年
民以食為天,河南 ,1980年
“照片的深度來源于感情。每次回故鄉,我絲毫沒有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感覺,總是悄悄地回去,在離我家村子三四里的地方下車,自己走回家。我不想讓鄉親們覺得我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回到家我就換上弟弟的衣服,我們倆騎著自行車在黃河大堤上走,在村子里到處轉,當然相機要藏在衣服里,最初我經常用300mm鏡頭遠遠地拍。”——朱憲民
引水上山,云南 ,1983 年
外來女工的宿舍樓,廣東深圳,1985年
國道馬路旁,河南,1988年
牲口市場,山東,1988年
工地,山東,1989年
進城打工的山東農民,遼寧,1990 年
家長里短,山東,1990年
2 白塔寺,北京,1993年
爺孫倆,陜西,1996 年
迎新娘,山東,1996年
古戲臺上下,山西 ,1996年
村政府墻外的農民,陜西,1996年
盛世歡歌,內幕,2011年
朱憲民作品中的百姓,不論是貧瘠的鄉村,還是熱鬧的市井;不論是黃河邊的老漢和孩子,還是深圳的發廊妹和打工者、北京的板爺和小市民,都親切而熟悉得像我們每個人的親戚, 他們平和、堅忍、知足、樂觀、簡單的生活和表情,默默地沖撞著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在他們身上,我們讀懂了什么叫力量,什么叫尊嚴,就是這些最為普普通通的人,用執著書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人類的發展。
朱憲民是中國攝影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極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他幾十年關注中國百姓生活,紀錄中國社會的變遷,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十大博物館展出并被收藏。此次作為首個攝影家個展進入國家博物館展覽正是對他民族情感和藝術成就的最高贊揚。 |
- 發表評論
-
- 最新評論 進入詳細評論頁>>